据初步统计,2013年港口区规上工业产值实现660.15亿元,同比增长26.21%,同比增量137.09亿元,总量和增量均排名全市第一。
奇巧的是,港口区仅有的两大工业园区——大西南临港工业园区和东湾工业园区,不分伯仲,各分秋色,总产值都是328.80亿元,像一对恩爱夫妻,携起手来比翼齐飞,双双突破300亿元大关。
招商引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增量看项目,发展靠招商。许多地方的做法都这样告诉我们。
所不同的是,港口区现在招商不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了,那个“有奶便是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他们招商,像相亲,明知自己条件不错,就专门择优选取与自己“门当户对”的项目落户,而那些污染大、能耗高、技术低、贡献小的项目,对不起,今生无缘。
在方法上,该区也有其独到之处。他们先对全区的招商项目作一次彻底的摸底和分类,建立项目库,实现资源共享,便于各部门与项目业主对接。之后靠制度跟进,包括招商联席会议、领导干部责任制、全程“保姆式”服务等制度,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确保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快。
同时,以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转移活跃区为招商重点,大胆走出去,开展小分队招商。项目落地后,招商部门还走访企业,了解项目推进情况,遇到困难及时予以解决。
据统计,2013年该区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149.56亿元,同比增长19.93%;新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约50亿元;目前重点洽谈的18个项目中,有14个通过制度准入,总投资超过20亿元,项目主要涉及装备制造、新能源、仓储、物流、粮油加工、高新科技、旅游开发等领域。
基础设施:立足发展,增强后劲
无论是在大西南临港工业园区,还是在东湾工业园区,所有的58家规上企业,没有一家不是路到门前的。“水、电、路通,这是必须的”。这是该区对待工业项目的一个理念。
2013年,该区一如既往地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同时,重点建设园区污水处理厂及供水管网等配套设施。现在,污水处理厂已完成辅助设施建设,污水管道铺设完成20公里;小龙门街中段工程完成投资约2150万元,可望今年6月投入使用。
他们还利用获得的90万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基础设施项目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物流园路网、冶金产业园路网前期工作。
该区去年共完成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42%。目前,大西南临港工业园区基本完成“四纵两横”路网建设,水电、通讯、排污等配套基本覆盖入驻企业。东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日益完善。
良好的配套设施建设,不但为眼下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供一个好环境,而且也为园区今后的扩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园区服务:
抓大壮小,无缝延伸
广西防城港市昌海木业有限公司2013年初入园,考虑到年产值没达到2000万元归列规下企业,港口区从其“出生期”开始,就给它设定一个规上的目标,并从各方面予以培育和关照。
先是在建设过程中,为企业向自治区争取到中小企业专业扶持资金70万元,同时协调相关部门融资,向银行贷款3500万元;尔后还组织人员外出帮企业招工。项目因而得以快速建设,原本要1年工期建设,结果只用7个月就建成,并于当年10月投产,当年实现产值1.2亿元,成为一个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成功典范。
而像类似在规下水平徘徊的企业或目标项目,然后通过服务提升成功进入规上行列的,全区全年共有8家。目前,该区规上工业企业为58家,其中百亿元产值企业2家、十亿元7家、亿元35家。
不独如此,该区还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等企业服务机构为平台,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的全天候服务。
从协调项目加快建设,到指导企业技术创新,无论是园区的新兵,还是落户多年的“老将军”,亦不管问题大小,还是急缓,一视同仁,概以一种心态对待:尽心尽力。
产业界有句俗话:“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劳力。”港口区工业起步虽晚,但不愿在一个低层面上打滚。
2013年,在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下,港口区工业企业加大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企业解决行业核心、关键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原创性、高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盛隆公司主导起草的广西首个钢铁类地方标准《钢筋混凝土用耐腐蚀含镍铬带肋钢筋技术规程》自2013年1月31日开始实施,对推广应用耐腐蚀钢筋、推动广西乃至全国钢铁行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将企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吃干榨尽’,才是我们港口区发展工业的最终目的。”该区区委书记梁宗勇如是说。
不只是为了降低高能耗,更多是为了企业效益。为此,他们从项目引进开始,到产品生产进入市场,环环相扣,步步穷追,无缝延伸,紧扣拉长产业链的主题,确保彻头彻尾地“吃干榨尽”。
继盛隆冶金、中冶十九、雅美好饲料、中一重工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3年该区又有华欣建材和中能生物2家企业获得认定,全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6家,居全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