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茵茵的大草坪上,穿插其间的是曲径、凉亭、戏台、灯光球场……走进这里,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公园。这不是公园,而是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良田村。
就在一年之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道路凹凸不平、陈年垃圾成堆、破败的茅房处处可见。良田村曾是当地有名的后进村,群众工作难开展:村委会发动清洁乡村,群众不参与;村里建设综合楼,群众不支持,围墙也被推倒多次。
这一现象从今年3月开始得到改观。今年3月15日,良田村各自然屯村民理事会和监督委员会成立,选举出威信高的村民担任理事会和监委会成员,加上之前已成立的屯级党支部委员会,形成了屯级组织“三会”格局。村民在理事会号召下,主动拆除了126间茅房,腾出了4800平方米空地,建成了凉亭、戏台、灯光球场,铺设了草坪。
良田村上伏马屯村民蓝炳闹曾是阻碍村屯建设“钉子户”之一,虽经多次动员,他一直不肯拆除自家26平方米的茅房。而村民理事会成立后,屯里的致富能手廖久春上门做工作,蓝炳闹很快消除了思想顾虑,主动拆除了茅房,将土地交给村集体使用。
上伏马屯“三会”组织带领群众清除陈年垃圾、清理卫生死角,推选保洁员,议定保洁费收取标准,每周开展一次大扫除,开展“文明卫生户”评比活动……而今,上伏马屯由过去脏、乱、差出名的一个后进村变为风景宜人的新农村。
“屯里共有164户705人,以前大家都不愿做村民小组长,抽签选出的小组长缺乏号召力,工作难以开展。成立‘三会’之后,成员达到18人,都是村里的能人,在群众中有威信,工作好开展多了。”上伏马屯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廖久春说。
在广西等西部地区,居住分散,一个村少则一两千人,多则六七千人。而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在这种情况下,仅有几个村干部往往难以及时掌握民情,“管不到、管不全、管不了”是基层组织面临的常态问题,以至于一些矛盾难以及时化解,更难以有效做到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
来宾市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决定实施“网底工程”,织密基层组织这张“网”,消除村屯管理“盲点”,具体做法是建立村民理事会和屯务监督委员会,将村里的能人通过村民选举吸收进来,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来宾市已在全市5512个自然屯成立屯级党支部3825个,村民理事会和屯务监督委员会各4513个。”来宾市委组织部长黄丽娟说,“实施‘网底工程’,就是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众工作格局。建立屯级‘三会’,实现了屯级事务‘大家议、大家做、大家管’,有效破解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村民自治难题,构建了无缝对接的基层自治体系。”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