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切换
新闻
看广西如何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
2013
07/15
14:31

经历层层蜕变,幼虫才能化茧为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由重“量”到重“质”?处在发展黄金期和经济转型期的广西正努力探索着这种由表及里的“大蜕变”的路径。这一过程中,八桂大地的国土资源部门从未缺席。

2010年以来,广西国土资源厅综合运用调控手段,发挥用地指标的“杠杆”作用,以国土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围绕“双保工程”行动,先后擂响了“十大工程”、“八大主动战”、“六大突破”和“五大平台”战鼓,为打造广西经济“升级版”、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把好“资源闸门”,激活“保发展、保资源、保权益”正能量

全国旅游大县——阳朔县,严把土地关口,有序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发展。2011年以来,该县先后否决了6家高污染企业的用地要求,关闭了17家建在漓江边的高污染企业,转移了20家竹制品企业。为了保护漓江、发展生态环保旅游,该县规定,漓江沿线一律不准挖砂,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一律不准采石开矿。通过把好“资源闸门”,阳朔县做活了漓江水系“文章”。

广西正处在发展黄金机遇期,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走生态立区、绿色崛起之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广西国土资源厅着力打造国土资源保障服务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平台,为八桂大地的转型发展注入“正能量”。

5年内,全区单位GDP消耗建设用地年均下降9.49%……这是广西提出的“十二五”控制性目标。广西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认为,“资源供需的突出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全面提升资源保障能力和调控水平。”为此,该厅强化规划管控和计划调控措施,在土地、矿产、海洋各项规划中明确单位GDP地耗、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和海洋产业开发目标;在用地指标安排上,推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突出保障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和自治区重大产业园区用地。同时,严格限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用地。

从2011年起,广西国土资源厅建立了自治区重大项目用地报批前核查制度,对用地20公顷以上项目进行实地核查,严格核定用地规模,坚决杜绝粗放用地的滋生。

如今,随着一批落后产能的下线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上马,广西已形成了食品、汽车、石化、机械等10个千亿元产业,推动了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活用“组合政策”,激发“富民强桂”原动力

防城港是广西沿海城市,也是一座新兴的海滨港口工业城市,重点发展以钢铁、能源、石化为主的临海大工业。面对用地需求刚性上升、用地指标明显减少的压力,防城港市国土资源局充分利用盘活存量等能够补充用地的政策,实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和填海造地工程,推进工业和城市“上山下海”,切实保障了钢铁、核电、金川镍铜等29个重大项目用地。

肖建刚意识到:“广西经济要在2020年赶上全国水平,就要在今后几年内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广西速度’,这就意味着国土资源保障将面临更大压力。”最近几年,该厅千方百计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2010年~2012年,全区统筹使用新增指标12.26万公顷,其中2012年使用指标约5.73万公顷,同比增加63.5%。除前期工作不到位、不具备用地报批条件的项目外,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用地保障率连年实现100%。

指标数的持续大幅增加,源于该厅的一项综合保障措施。2011年8月8日~11日,广西国土资源厅主动召集14个市举行自治区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对接会,短短几天时间,该厅就逐一解决了近千个项目的用地难题。这个对接会,后来以一种灵活的机制固定了下来。 广西厅改变过去单一依靠新增指标保障用地的被动局面,最大限度地用好用足国家政策,采取安排新增指标和盘活存量、区位调整、征转分离、只征不转等综合统筹的办法,形成了资源保障的“组合拳”。2010年以来,全区共盘活存量土地3.71万公顷,先后下达区位调整指标1300多公顷,安排低丘缓坡指标1330公顷,列入“广西千亿铝产业工程”的百色生态铝基地得益于该厅用地保障的“组合政策”,解决了一大批新上项目的用地难题。

7月3日,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启动,标志着桂林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步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以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为核心的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经国土资源部批复实施,同意桂林在探索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供地政策方面先行先试,为破解旅游用地难题提供了政策保障。最近三年,是广西国土资源系统争取到国家政策、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最多的时期。国务院出台支持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土资源部第一个出台配套意见,拿出了支持广西发展的26条措施,先后下达广西用地指标4万多公顷,激活了富民强桂的“原动力”。

推动节地增效,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

梧州市积极推进“工业上山”,全市九大工业园区用地绝大部分属于低丘缓坡土地,已供应的2396公顷建设用地仅占用耕地6.9%,节约耕地90%以上;灵山县大力推广高层标准厂房建设和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先后建成高层厂房32万平方米,盘活存量土地600多亩,累计节约用地1300多亩……近年来,广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围绕“双保”行动,引导和激励各地在节约集约用地中保护耕地资源,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模式创新。在宜农耕地后备开发上,全区三年先后投入130多亿元,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530个,新增耕地1.5万公顷;全区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全部落实“先补后占”和“占一补一”,牢牢守住了6312万亩耕地红线,连续1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怎么转?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最近到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调研时指出,国土资源工作要注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力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需求,促进经济从粗放逐步走向节约、集约、高端。为推动经济社会集约发展,广西国土资源厅建立了标准控制、激励机制和共同责任等八项制度,完成31个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构建了节约集约用地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同时,在全区部署开展节约型产业园区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引导各地探索“向山要地”、“向天要地”、“向海要地”、“向存量要地”等节约集约新路子,相继有容县、田东、灵山等7个县获得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土地杠杆”的调控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了八桂在转型升级中“破茧成蝶”,一个“升级版”的广西经济呼之欲出:多项科学发展指标在全国实现了赶超跨越,研制出了世界首台可再生空气混合动力柴油发动机等高科技产品,微型汽车等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全国第一,水泥、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和糖业清洁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建成了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近五年来,广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以13%、20.8%、33.6%的年均速度高位增长,技改投资年均增长甚至达到51.9%。2011年,全区单位建设用地GDP比2007年提高39.16%,而单位GDP消耗建设用地却下降了64.37%。

如今,八桂大地已由传统发展方式向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科学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