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部署要求,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坚持因地制宜,强化机制创新的措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之路。目前,全区产业扶贫覆盖了91.3%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形成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一半以上贫困人口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快速、稳定和可持续脱贫,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扣“特色”,创新产业发展机制
广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创新提出并实施发展县级“5+2”和贫困村“3+1”特色产业,有效解决了扶贫产业散、小、弱等问题,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
立足区情农情,制定产业目录。广西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和市场需求,在开展生产调查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农村总人口数和人均耕地面积2个因素将全区有扶贫开发任务县划分为一、二、三类,分别制定特色产业规模、集中连片点数量、集中连片点规模3项认定标准的指标,确定全区扶贫特色产业目录。入选特色产业目录的78个特色产业,具有明显区域优势、较广发展空间、较大市场需求和较强带动效应,适合绝大多数贫困户发展。
理清发展思路,确立发展重点。在建立全区扶贫特色产业目录的基础上,广西提出重点发展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其中,“5”为在全区扶贫特色产业目录中选择并报自治区审核认定的5个以内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期内原则上不能变动;“2”为各县自主选择确定的2个以内的特色产业,每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1次。贫困村在县级确定的“5+2”特色产业内,确定“3+1”主导特色产业。其中,“3”为所在县确定的“5”个特色产业中选定的3个以内的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期内原则上不能变动;“1”为各贫困村自行选定的1个特色产业,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1次。
2019年4月,广西南宁,广西贫困县优质农产品认购启动仪式,现场认购金额约36.7亿元。.JPG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围绕产业扶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要求,广西组织编制了《广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按照全区产业扶贫“一盘棋”布局,在自治区规划的指引下,106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县分别制定本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科学遴选确定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各地依据产业扶贫规划计划,结合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实际,积极谋划产业扶贫项目,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以项目支撑规划任务落实,推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截至2019年6月,全区共实施扶贫产业及产业链配套设施等项目10.19万个,投资约445.99亿元。
紧扣“政策”,创新产业扶持机制
在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广西制定出台20多份政策文件,打出了一连串政策“组合拳”,为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实施以奖代补,激发内生动力。广西实施以奖代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的政策措施,对贫困户发展的特色产业,财政扶贫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重点支持发展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对贫困户发展的特色产业项目,未脱贫户每户每年给予不超过10000元的奖补资金,脱贫户每户每年不超过5000元。通过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既杜绝了直接发钱发物,又将贫困户所得与自身努力相挂钩,充分调动其发展产业的积极性。2018年,全区用于以奖代补扶持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达到19.65亿元,奖补惠及贫困户65.68万户,有力推动了扶贫产业的发展。
加强载体建设,带动产业发展。近年来,广西实施的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争创兴村强镇示范区等重大项目,实行向贫困地区倾斜,推动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带动扶贫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已经启动创建8232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累计认定7611个。其中,已认定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245个、县级示范区559个、乡级示范园1566个、村级示范点5241个。全区创建的8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19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施的20个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项目,60%以上安排在贫困县。
2019年5月,柳州螺蛳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内有加工企业22家,年产值达30亿元,带动贫困户4350户实现脱贫。.jpg
积极培育主体,完善利益联结。广西制定出台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完善推广利益联结机制等政策文件,积极培育和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把建立利益联结和带贫减贫机制作为项目和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跟着看,跟着干,共同富”,不断提高扶贫产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目前,全区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09家,70%以上贫困村有龙头企业带动,通过订单联结、股份联结、劳务联结、服务联结、生产托管等方式带动30%以上的贫困户,基本实现“一村一农民合作社”或“一村一示范基地(园)”。同时,总结提炼各地实践中的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编印了《广西大石山区扶贫产业发展实例》《广西产业扶贫典型案例汇编》《广西贫困村产业扶贫案例》等书籍,总结推广示范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等模式的典型案例600多例,有力发挥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
紧扣“服务”,创新产业保障机制
近年来,广西强化组织领导、培训指导、产销对接等举措,做好综合服务这篇文章,促进扶贫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产业扶贫实效,提高脱贫攻坚质量。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2015年9月,广西在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专门设立产业开发专责小组,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牵头,22个成员单位组成,统筹协调推进全区产业扶贫工作。产业开发专责小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建立工作例会、信息调度、台账管理、问题协调、督查通报等制度,构建组织有力、协调顺畅、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专门成立产业扶贫办公室,每年安排500万元工作经费,从厅机关和直属单位抽调30余名业务骨干,实行全脱产集中办公。各市县参照自治区做法,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敲钟问响,分管领导全力以赴、一线指挥,确保产业扶贫工作高效推进。
2019年7月,田阳县20万亩芒果扶贫产业园区。百色芒果是全国最大芒果生产基地,带动6.8万户脱贫摘帽。.jpg
加强培训指导,强化科技支撑。以组建“三支队伍”为抓手,加强到村到户科技培训指导服务。一是组建100个专家服务团。组建1265名专家组成的100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服务团,实现“一个特色产业,一个专家服务团”,在主要农时季节、重要物候期、生产经营关键时期,分赴各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和帮扶指导。二是组建133个培训讲师团。组建由5189名专家组成的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的培训讲师团133个,连年开展产业扶贫“春季大培训”和“秋冬季大培训”活动,累计举办各类产业技术培训班1.6万多期,培训贫困群众90多万人次,有力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用技能。三是选聘2.95万名产业发展指导员。每个贫困村“3+1”特色产业均设置1名产业发展指导员,非贫困村设置不少于1名的产业发展指导员,确保发展有特色产业的贫困户都有产业发展指导员帮扶。(通讯员:覃君勇 记者:陈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