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切换
新闻
广西地税系统产业扶贫促进“造血”
2017
12/17
18:26

产业扶贫意在“造血”,是脱贫的必经之路。今年以来,在广西地税部门驻村干部的带领下,该系统各定点扶贫村掀起了一阵“兴业脱贫”之风。

南宁横县:助19户实现脱贫

“这几年,我丈夫和父亲相继去世,家里没了顶梁柱。三个孩子还在读书,现在我自己又患病,日子越过越苦。”面对这种困境,横县41岁的康翠凤一度对未来失去信心。

横县地税局扶贫干部甘世刚得知康翠凤的困境后,积极对她进行产业扶持,帮助她发展养殖业。如今,康翠凤种了4.8亩地,养了255羽鸡,每年增收约9000元。她重新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2017年,横县地税局帮扶43户贫困户共发展优质稻种植60余亩,鸡、鸭养殖1800多羽,肉猪养殖32头,茶叶种植28亩。依托产业发展,2017年,该局帮扶贫困对象共有19户82人实现了脱贫。

贺州:养鸡种菌红红火火

在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2017年春节前夕,为帮助石家乡黄竹村85户贫困群众解决养鸡销路难问题,自治区地税局从行政经费中节约8万元,帮助该村建立起“黄竹香鸡合作社”,通过集中收购和销售,解决了群众销售难题。驻村干部为鼓励和动员致富带头人毛廷贵引领贫困户成立合作社,多方奔走,联系自治区农业厅和有关食用菌生产企业,为富川富阳镇新坝村引进食用菌种植项目,还为合作社建设投入资金12万元,帮助该合作社食用菌种植稳步发展。

在贺州市钟山县,扶贫干部组织义安、金鸡、瓦屋3个村委的村干部和70多名村民、贫困户代表到公安镇天怡食用菌公司、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黑木耳种植基地观摩学习黑木耳种植技术。随后又组织建立了义安黑木耳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与天泽食用菌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整村种植黑木耳200亩,建立菌棒生产线2条,种植生产周期安排200多名村民就业,每人可增加工资收入6000元,后期管理、采摘生产周期可安排村民就业100多人,每人可增加工资收入近1万元。截至目前,示范基地制棒厂、养菌棚、水电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菌棒已全部下地种植,长势喜人,黑木耳种植项目分红预计还可助村民人均增收1900元。

北海和梧州:辟蹊径养蜜蜂

在北海,该市地税局经过对合浦县石康镇细廉陂村环境条件和蜂蜜市场的调研论证,以资金上支持和技术上引进的方式鼓励帮扶对象进行蜜蜂养殖,为该村引进蜜蜂养殖项目,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合作经济。为了打开销路,积极引导蜜蜂养殖贫困户统一蜂蜜包装,采用淘宝电商、微信销售方式,通过网络渠道销售蜂蜜,打开销路。截至11月中旬,该村的田园蜜语养蜂合作社已生产和销售两批次高质量蜂蜜,增加集体收入8000元,直接带动4户贫困户开展蜜蜂养殖。

在梧州,该市地税局积极鼓励和支持东护村贫困户种植山姜和养殖蜜蜂,拨给东护村养蜂扶持资金4.8万元。东护村在7户党员养蜂示范户的带领下,养蜂户由原来的15户发展到30户。同时成立了蒙山县长坪瑶族乡百旺种养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户提高养蜂技术,扩大养蜂规模,实行统购统销,目前养蜂户年收入都在4000元至1万元之间。

河池:规模种养路子宽

在河池,地税扶贫干部针对市场上香菜、猪肉、鸭肉收购价较高、投入少、产量大的情况,为资金缺乏的贫困村岜仑村确定了规模种养的路子。驻村干部韦覃毅和村两委班子请来养殖专家给村民们传授种养知识,还积极与相关客商联系,签订收购协议。

将扶贫工作“做精做细做大”

一年来,广西地税系统的党员干部在结对帮扶工作中,始终把解决困难群众需求作为重点,献策出力,积极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2017年,仅自治区地税局便先后组织机关各支部党员干部471人次深入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

接下来,自治区地税局一是将扶贫工作“做精做细做大”。按照精准脱贫的具体要求,继续推进“一户一策”量体裁衣式帮扶;同时,加大对村集体产业和合作社经济的帮扶力度,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推动村产业和合作社经济朝着规模化和企业化方向发展,力争培育1~2个乡村企业。

“我们将发展规模化和品牌化扶贫产业,通过加大对扶贫产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提高农户种植水平,产出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品牌化优质农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致富”,自治区地税局负责扶贫工作的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