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强调,要“打造好向海经济”。打造好向海经济,就是要将发展步伐从沿海区域迈向更深更远的海洋,提升海洋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挥海洋经济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要作用。这是向海洋要资源、要财富的动员令,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也是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西新篇章的重要遵循。
打造向海经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包围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和气候的调节器。海洋问题,既涉及国家的法定权利和实际的物质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威望与民族的尊严。世界和我国的发展经验及教训都表明:向海则兴,背海则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国家“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向海经济、拓展蓝色空间,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向海经济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广阔空间。目前世界海洋经济形成了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上世纪后期海洋经济在我国兴起以来,发展速度始终高于同期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经济全球化始于海洋,现今各大经济体的发展重心仍向沿海区域不断转移。据统计,世界上70%的大城市、人口和工业资本聚集在临海100公里内的陆地,而且比例还在继续上升。201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70507亿元,比上年增长6.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5%;而不少临海国家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15%—20%;美、日等发达国家甚至超过50%。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形成共识,深化海洋经济合作,是未来金砖国家经济发展能否获得新动力的关键,蓝色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向海经济是满足资源需求、破解发展瓶颈的崭新领域。我国能源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广阔海域已知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可满足近百年的能源需求;其中南海大陆架主要含油盆地已发现10余个;南海和东海发现可燃冰约80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目前大陆油气资源量的1/2。我国已在国际海底获得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3种资源4块矿区(约16.1万平方公里),在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南大西洋发现4个潜在矿区,获得近80项生物基因专利,命名230个海底地名。只要积极作为、科学开发,就能破解资源和能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
打造向海经济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海洋产业能耗低、污染少,具有绿色、低碳属性。以贝藻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捞渔业等为代表的“碳汇渔业”,可减缓水体变酸、气候变暖。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现代海洋服务业、高值优质海水养殖业等,可实现海洋生态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变,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广西打造向海经济基础良好、后发优势明显
广西面向南海,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一湾连七国”,是我国西部唯一沿海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发展向海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禀赋丰裕的资源优势。
海洋空间资源方面,广西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约为12.93万平方公里,由于省际海域勘界时琼桂线没有勘定,粤桂线亦未完全勘定,初步估算广西管辖海域为3万平方公里左右。此外,目前广西沿海有岛屿679个。
海运港航资源方面,广西拥有海岸线1628.59公里,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排第6位,海岸线迂回曲折,港湾水道众多,天然屏障良好,素有“天然优良港群”之称,北海港、铁山港、防城港、钦州港、珍珠港等港口可开发泊靠能力都在万吨以上,港口规划全部实施后年综合通过能力约17亿吨。
海洋生物资源方面,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海洋宜渔面积为1600万亩,南海深外海渔场和南沙渔场海域现已查明的潜在渔业资源量562万吨,可捕量280万吨。北部湾还有种类众多的贝类、藻类和其他种类,其中儒艮、文昌鱼、海马、海蛇等属于珍稀或重要药用生物,北海“南珠”和钦州大蚝、白海豚等更是广西海域独具特色的资源。
海洋油气及矿产资源方面,北部湾油气资源量为22.59亿吨。北部湾海底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石英砂矿、钛铁矿、石膏矿、石灰矿、陶土矿等为主,其中石英砂矿远景储量10亿吨以上,石膏矿保有储量3亿多吨,石灰石矿保有储量1.5亿吨,钛铁矿地质储量近2500万吨。
海洋能源方面,广西沿海地区可利用的风能和潮汐能总储量92万千瓦,可建设10个以上风力发电场和30个潮汐能发电点。
海洋旅游资源方面,广西沿海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宜人,风光秀丽。海岸线漫长,海滩沙细、浪平、坡缓、水暖,海水清澈无污染,在中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海浴场。适宜旅游开发的海岛众多。银滩、金滩、涠洲岛、红树林、三娘湾等景观已经成了全国知名景点。广西与越南海陆相连,跨国海洋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海洋生态资源方面,广西沿海地区拥有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三类最典型的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是全球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对象。目前,相对于我国其他海域,广西近岸海域水质一流,仍属于“洁海”“净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经济结构日趋优化,传统海洋产业加快转型,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强势发展,海洋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海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奠定了打造向海经济的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广西打造向海经济也存在“三重三轻”的突出问题,即: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中长远发展谋划。特别是沿海三市的海洋产业园区建设雷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型产业少,临港产业布局相似,重复建设问题突出。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将让广西向海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后发优势。
树立科学用海观念,打造好广西向海经济
广西优势在海,希望在海,潜力在海。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必须树立科学用海观念,集约化、生态化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创新增长与绿色发展并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西向海经济。
着力整合临海产业集群。一是坚持临海油气及石化产业优化发展,加快原油、成品油支干线管道和天然气输配管网建设,原油炼化、天然气开发与石化工业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推进沿岸大型油港和储油战略基地建设。二是推动热电产业联动循环发展,引导热电联产项目与海水综合利用相结合,鼓励新建电厂依托临海区位优势,探索循环产业链发展模式。三是加快临海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海洋科研与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涉海企业和品牌,建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努力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升级改造海水养殖业,促进产业由传统养殖向生态化、低碳化、清洁化方向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提高泊位装卸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努力把北部湾港建成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发展海铁联运、海陆联运、江海联运等运输方式,建成以防城港域为主的大宗散货运输体系,以钦州港域为主的集装箱和石油化工运输体系,以北海港域为中心的国际邮轮旅客、商贸和清洁型物资运输体系。三是大力发展海洋船舶修造业,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船舶修造业转移,加大对东南亚等船舶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高端船舶修造业,重点发展货轮修理及制造、公务船舶修理及制造、环保型油轮、海洋石油平台三用工作船、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特种船舶的修理及制造。四是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扩建一批货客运码头,形成区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大港。五是大力发展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大幅调整现有盐场布局,进一步优化海盐产业结构,开展海洋盐化工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盐业产品升级换代。
重点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一是重点发展“碳汇渔业”,在藻类、贝类、滤食性鱼类等渔业养殖中推广现代生态养殖模式,推动浅海海藻(草)床建设、深水大型藻类养殖和生物质能源新材料开发等规模化的海洋森林工程建设,培育高效的海洋牧场。保护近海自然生物碳汇,努力建立渔业碳汇交易中心。二是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构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研究和开发平台,实施海洋天然药物研发、海洋生物医用新材料开发、海洋生物酶示范工程,加强医用海洋动植物的养殖栽培,重点开发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病毒等海洋创新药物,建立北部湾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积极发展以珍珠系列药品、微藻保健品和鲎试剂等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制药和生物制品。三是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升总装建造能力,延伸发展深远海关键装备设计建造技术。四是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业,支持临海高耗水行业推广应用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作为工业用纯水等。鼓励在远洋渔船上推广小型移动式应急海水淡化装置及相关技术。加快在涠洲岛、斜阳岛等有居民海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海水淡化结合的工艺与技术。积极探索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利用。五是大力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充分利用广西北部湾沿海风能资源,科学布局近岸海域风电场,推广海滩及海岛风力发电。充分应用沿海丰富的光伏能源,合理开发渔光互补项目。积极推进沿岸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清洁能源的实验开发。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一是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将其打造成为广西沿海的主导产业。二是充分发掘海洋文化与会展服务业,大力推进联合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力争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园。三是大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进入海洋经济领域。四是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提高海洋信息的公益性服务能力。五是加快发展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打造一批海洋高等教育、海洋专职技术教育的海洋科研教育基地。六是积极发展海洋应急产业,推进海上溢油应急、水上应急救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产品开发和服务。七是大力扶持海洋体育业,创办北部湾特色海洋体育运动会,承办国内国际体育重大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