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梁伯钧 见习记者 李佩霞 发自南宁
9月21日-9月25日,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轻工展在南宁华南城举行。和往届不一样的是,第二届中国(南宁)国际书画展在南宁华南城3号馆开展,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前往观展。
在18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共展出来自中国和东盟等国50多名书画家的600多幅作品,参观人数超过60万人。
“东盟的文化商机潜力无限,出乎我们意料。”承办画展的广西银宏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诗国兴奋地对晨报记者说,“中国八一画院名誉院长黄永年在这次书画展中限量发行160幅作品,已经被认购了一半以上。客户来自世界各地,东盟的客户占了大部分,没想到中国的文化在东盟的影响那么大。”
广西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学璞教授认为,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广西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包括建设中国-东盟文化产品物流园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与东盟合作发展文化产业是“十二五”时期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机遇:千亿市场的呼唤
中国科学管理研究院谢锦荣副所长说,截至2011年底,广西拥有的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资产总值达4.5亿元人民币,年经营收入2亿元;28个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资产总值达550亿元,年经营收入逾5亿元。根据《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广西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占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换句话来说,广西目前每年只有大约200亿元的文化产业收入,尚有800亿的空间。
“广西的文化资源很丰富,把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优势,这个是打造广西和东盟之间文化产业的基础。”谢锦荣说,挖掘文化资源,如绘制在崇左市宁明县左江流域两岸大石山崖壁上的图画花山崖画,是大约2000多年前古代骆越人。她是壮族先民智慧和才艺的结晶,也融有那文化圈各民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围绕花山崖画的保护与开发,中国与东盟国家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壮族始祖遗址的开发与朝拜。目前,与壮族始祖相关的遗址主要有两处:一是广西南部田阳县敢壮山,被初步认定为壮族始祖布洛陀的遗址,当地民众每年举行盛大的祭祖朝拜活动;二是花山崖画,被认为具有民族图腾的意义,蕴含那文化本源的内涵。这两处遗址,对于中国和东盟那文化民族而言,具有寻根、溯源、祭祖、朝拜的功能,能开发成为国际性文化产品。铜鼓的保护与研究。铜鼓是中国和东盟那文化民族先民创造的精美器物,在历史上具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今天,铜鼓仍在泛北部湾区域的一些地区的民众中收藏,具有文物和工艺品的价值,少数边远地区民族村寨的民众有时在节庆活动中还会使用铜鼓。开发铜鼓的文物和工艺品价值,可以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的又一途径。电视剧拍摄与播出。中国的电视剧在越南有很好的市场。广西在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诱人的沙糕》和《边贸女人》等电视剧,也在越南有较好的影响。中国和东盟各国有相近的发展历史,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地缘、亲缘和人文关系更近,合作拍摄电视剧有良好的人文基础和条件,前景广阔。
广西文化厅对外交流处副处长李医平介绍,近年来,广西在东盟国家举办了广西电视展播周,开展中国—东盟合作之旅、聚焦广西等大型国际采访活动。目前广西卫视在东盟5个国家落地入网;同时,广西还成功承办了三届越南、柬埔寨、印尼中国图书展销暨版权贸易洽谈会,与东盟国家文化贸易发展呈上升趋势。
此外,在广西沿海地区,总投资达18亿元人民币的北海国际科普动漫产业城项目已经获批立项;投资千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国际电影季和中国—东盟(防城港)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园项目亦将在防城港拉开建设序幕。而在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桂林,总投资逾14亿元的雁山动漫戏曲文化产业园正在兴建中。
广西计划通过打造一批包括舞台剧、文学作品、电影在内的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广西自然博物馆、铜鼓博物馆、美术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推进打造包括10家年产值逾5亿元人民币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内的百项重大项目,到2020年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
挑战:如何突围发展瓶颈
“蛋糕很大,也很诱人,不过不能光热一头,还需要冷处理。”中央党校教授范成刚曾多次到广西深入调研广西的文化产业,他说:广西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实力不强,附加值不高,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较低,这与它拥有的资源、优势、条件和机遇不匹配,与建设文化大省有较大差距。因此,要考虑采取各种对策加快推进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政府搭台,文化唱戏,发挥优势品牌(项目)的带动效应;培育吸引眼球的“聚焦点”,在经济战略布局中优先考虑文化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此外,广西发展文化产业还存在制约“瓶颈”,有资源无产业(竞争)优势;有项目无产业链;有会展无经济。
对于广西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是一个新的课题。桂林云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动漫公司,总经理冀志磊说:“企业里除了电脑就是人,公司本身资产不多,电脑不值钱,融资困难重重。一个作品需要前期制作的投入以及后期运作、品牌建立的投入,资金不足最终造成整个产销链条脱节。在民族地区,一些投资者往往偏向于选择民族色彩浓厚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融资难度,也限制了公司潜力的发挥。”
“有钱没创意,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广西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谢平祥说,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人才。广西很多文化产业是全国知名的精品。不过人才的匮乏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内容上,我们许多文化产品还存在着粗制滥造的倾向。因为投资人考虑的都是快速回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文化产业的开拓过程是寂寞的,也是需要时间的。”谢平祥说,外国之所有能有那么多“大片”、“大制作”,是经过长期积累的。这种积累不单是资金,还有人才、经验等等各个方面。
事实上,广西区也在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截至今年,国开行广西分行已累计向广西25家影视、动漫、设计、出版、广告等文化创意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亿元,全面解决了处于创业、成长、成熟期等各种阶段文化创意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2012年3月,国开行广西分行与广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金额达200亿的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国家开发银行将在未来5年内为广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投、贷、债、租、证等一揽子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国开行广西分行已累计发放贷款20亿元支持广西有线电视数字化项目、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新校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国开行广西分行还对中国-东盟数字出版基地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改扩建项目、柳州市青少年宫科技馆及其配套设施项目、钦州市千年古陶文化产业项目等重大项目进行了规划编制和融资模式搭建,预计可提供的融资总额达50亿元。
实力:中心城市各显魅力
“广西将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扩大双方的文化产业合作。规划中的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以博览会(交易会)和产业园区为平台,打造产业链完整的中国-东盟文化展示和文化产业投资贸易中心。”广西文化厅厅长余益中介绍说,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中心,需要建立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平台、文化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文化产业对接平台、现代化信息交流平台以及文化研究平台,进行中国-东盟文化产业的信息收集和整理,逐步拓展文化电子商务等。
“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各有特色的。南宁、柳州、桂林三大中心城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都各有鲜明特点。” 余益中说,南宁市作为自治区首府,重点发展文化会展节庆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邕州神韵“天天演”等节庆文化品牌。目前已成功举办14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富于创意地将民族文化与会展、城市建设、旅游等产业融为一体,成为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民歌盛会,并在国内首次荣获“IFEA全球节庆行业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拉动力在全国地方节庆中名列前茅。柳州市着力打造柳江水上大舞台、柳州工业博物馆、工业题材大剧等“文化建设十大工程”。意气风发的柳州人,仅用6个月时间就在柳江上构建起世界上最大的浮动舞台“柳江明珠”,充分显示了这座工业城市的气派。桂林市则突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旅游目的地品牌,积极打造文化与旅游结合经典案例,在国际上首创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婉转的歌声与江面浪涛交汇,曼妙的舞蹈与秀美山水融合……方圆两公里的漓江水域,12座山峰与广袤的天穹,构成了世界上最奇妙的“天然山水剧场”。如今,长演不衰的《印象·刘三姐》已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总票房收入超过6亿元,成为一个常年演出、稳定产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作为中国对接东盟的桥头堡,广西对东盟的文化贸易早就迈出了脚步。根据计划,广西希望用3至5年投资约500亿元,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广西“千亿元文化产业”的重点区域,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文化中心。这个“千亿元文化产业”将实施一批重大对外文化产业工程,建设北部湾文化产业圈以及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发展聚集区,推出一批文化品牌、产品,使广西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军、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