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管护果树的好时节,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庙乡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富硒沃柑产业示范园里除草、剪枝、施肥、洒农药,忙得不亦乐乎。
合作社办公室负责人韦荣朝介绍,该合作社是通过整合零星分散的土地资源,由能人引路、群众参与土地入股,成效分红的方式,共同致力于脱贫奔小康。目前,示范园种植沃柑1600多亩,示范带动当地群众2000余人就业。
上述是大化县大力培育产业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全县脱贫攻坚进程的一个缩影。
大化把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招商引资、激活闲散资金结合起来,用足用活现有的政策、资金和技术优势,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合作社,把合作社打造成社会资本的集聚地,增强精准脱贫工作的实效性。围绕核桃、甘蔗、两性毛葡萄、沃柑、砂糖橘、黑山羊等产业,制订长期的规划方案,举全县之力抓落实,逐步形成特色产业格局。目前,全县已建成县级核桃种植示范基地1.02万亩,村级示范基地118个、面积2.08万亩,甘蔗种植面积达7.08万亩,水果种植总面积达4.8万亩,吸纳3000余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去年,大化水果总产量达11759吨。
大化积极推行“三种模式”,把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产权改革的试验场,调动和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活力,促进贫困群众依靠产业脱贫致富。推行土地入股模式,使农民变“股东”。鼓励山区群众以林权地、撂荒地等入股合作社,使其集中连片发展。合作社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经营,群众参与管护,收益按约定比例分成。这使农户与合作社、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有效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既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群众增收;推行租地模式,使农民变“工人”。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既可在合作社就近务工,也可外出打工创业,在获取土地租金收益的同时,增加劳务收入;积极推行“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优先吸纳流转土地、林权地的群众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参与务工,在培育产业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如大化镇仁良村的两性花毛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完成土地租让或入股达1000多亩,涉及120多户农户。截至目前,大化已流转土地4万多亩,全县已成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82家,其中,水果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6家,所发展产业涉及种植、养殖、水产、服务和林业等各行业,惠及万千农户。
大化致力于把合作社打造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火车头”。大化在精准扶贫贷款工作中,对于信用透支、年龄超限或没有投资需求的贫困户,创新三方带动信贷模式,即由产业专业合作社、乡镇政府、贫困户三方签订带动协议,将精准扶贫贷款贷给合作社,以盘活资金、壮大产业。同时,开展技术培训,现场示范,解决群众发展产业的技术难题。今年一季度,大化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培训群众超过1万人次。此外,大化合作社充分发挥其信息渠道畅通的优势,提前与农户签订产品订单协议,待产品成熟后,按照市场价优先收购,分担了贫困群众的风险,排除了其后顾之忧。如大化天然丝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农户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丝瓜,合作社负责提供瓜苗、棚架和统一指导技术等,公司按保价收购丝瓜,并加工成护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