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南宁参加广西两会的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发展困难的时候,作为西部地区老工业城市的柳州,要啃下产业转型升级的“硬骨头”,而不是寄望于国家出台更多的拉动刺激政策。
“十二五”时期成绩显著但仍感“寒意”
回顾“十二五”发展历程,柳州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柳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3%。
“十二五”时期,柳州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27.82%提升为35.8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比重由2010年的2.1%提升到了10%。
这些都得益于柳州大力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正因为有强大的实业支撑,柳州产城融合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2015年,柳东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广西首个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新城。
“十二五”时期,柳州在区域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郑俊康说,柳州过去曾一度有一种被边缘化的危机感。但是,柳州也深刻感受到在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增速换挡带来的阵阵寒意。郑俊康说,主要是受“三期”叠加效应、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综合因素影响,2015年柳州市工业发展遇到了极大困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据统计,2015年,柳州工业总产值4573亿元,增长4%,与“十二五”时期柳州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7%相比差距甚大。具体分析看,主要是2015年柳州钢铁、机械、化工三大行业产值比2014年减少235亿元,拉低全市工业产值增速5.5个百分点。今年这些行业下行趋势仍比较明显,柳州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稳增长任务艰巨而繁重。
“十三五”时期力促实业兴市
考虑到柳州要在广西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把柳州建设成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战略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时期,柳州要有底线思维,其中经济增速必须保持高于全国、全区发展速度,即柳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实业兴柳,开放强柳”发展战略不动摇。
郑俊康认为,坚持实业兴市,首先要必须加快柳州产业转型升级,而不是靠国家出台更多的拉动刺激政策。现在已然到了让企业重新“洗牌”的时候了。
“柳州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在工业中占比大,的确是柳州最厚实的家底,不能轻言放弃。但要通过与信息化等深度融合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郑俊康说,现在传统产业发展面临极大困难,但是困难中也孕育着希望。要通过市场和法治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
2015年,柳州更新改造投资1058亿元,同比增长14.97%;五年累计投资405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97倍。“近年来,柳州技改投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占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以上。政府对企业技改虽然有些鼓励性政策,但仍主要依靠企业筹资。”郑俊康说。
技改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柳州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柳钢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实现量、质齐升,钢材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2010年增长26.5%,中高档钢材占比已达66%;柳工抢抓机遇巩固、开拓海内外市场和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国际国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相继落成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全球研发中心,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持续提升;柳州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产值2082.6亿元,同比增长11%;汽车产量230万辆,占全国产量的9.7%,城市总产量由全国第5位跃升至第3位;产值和产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102.8%和60.1%。
然而,坚持实业兴市,柳州还必须加快补短板,推进结构性改革。虽然“十二五”时期柳州服务业布局调整和优化升级成效显著,如四个千亩级物流园中钢铁、农贸物流园投入运营,八大服务业重大项目中万达广场已正式开业,华润、恒大、毅德、华侨城、海雅等项目加快建设,但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仍是柳州的短板。短板也意味着巨大发展空间。
对此,郑俊康说,“十三五”时期,柳州要把拓展对外交通新格局、构建区域物流节点(或中枢)作为柳州未来发展生死攸关的大事。
据介绍,“十三五”时期,柳州将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建设或筹划多个铁路及水运、航运项目。把柳州建设为货运枢纽,东联粤港澳,南下中南半岛东盟国家,西至云南,形成连接新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一带一路”的综合运输新通道,实现这一目标对未来柳州经济新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支撑。
“在广西发展上,作为广西工业城市的柳州,要有更多担当。”郑俊康坦言,“担当”意味着要更多努力、更多的付出。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柳州的产业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期。跨过这道“坎”,柳州将大有希望。